料峭春风吹酒醒 山头斜照却相迎_料峭春风吹酒醒

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23-02-20 08:06:11

1、<<定风波>> 苏轼 原 文: 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

(资料图)

2、 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
3、 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。

4、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
5、 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
6、 译 文: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,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,一边悠然地走。

7、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,怕什么!一身蓑衣,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。

8、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,寒意初上。

9、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。

10、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,信步归去风雨,天晴,我无谓。

11、 赏 析: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。

12、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,发出声响,这是客观存在;而冠以“莫听”二字,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,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。

13、“何妨”句是上一句的延伸。

14、吟啸,吟诗长啸,表示意态安闲,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。

15、词人不在意风雨,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?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,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!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。

16、“竹杖芒鞋”三句并非实景,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,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。

17、芒鞋,即草鞋。

18、谁怕,有什么可怕的。

19、平生,指平日、平素。

20、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“竹杖芒鞋”,并不重要;而小序中已言“雨具先去”,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。

21、所应玩味的是,拄着竹杖,穿着草鞋,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,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,所谓的“行人路上马蹄忙”。

22、都是行具,故可拿来作比。

23、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,在雨中行路用它,难免不拖泥带水,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?玩味词意,这个“轻”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,分明指心情的轻松,大有“无官一身轻”之意,与“眼边无俗物,多病也身轻”(杜甫《漫成二首》之一)中的“轻”字亦同。

24、词人想,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,自然界的风雨也好,政治上的风雨(指贬谪生活)也好,又都算得了什么,有什么可怕的呢?况且,我这么多年,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?此际我且吟诗,风雨随它去吧!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。

25、“料峭春风”三句,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。

26、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,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。

27、现在雨停风起,始感微凉,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,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。

28、“相迎”二字见性情。

29、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,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,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。

30、“回首”三句复道心中事,含蕴深邃。

31、向来,即方才的意思。

32、“回首向来萧瑟处”,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,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。

33、 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作中,“归”字竟出现了100馀次,这是深可玩味的现象。

34、 旷达——顿悟——感伤,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。

35、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,身处逆境而泰然,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。

36、这种感伤有时很浓,有时又很淡,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。

以上就是【料峭春风吹酒醒 山头斜照却相迎,料峭春风吹酒醒】相关内容。

关键词: 料峭春风吹酒醒 山头斜照却相迎 竹杖芒鞋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2000-2021 by www.jiaoyu.thxxw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2

邮箱 : 562 66 29@qq.com